在过去的智能手机浪潮中,微软曾经有过一个宏大的愿景——打造一款三合一的系统。手机、平板和电脑都用一套操作系统,应用、数据可以无缝衔接。
尽管微软最终因为手机系统的失败让这个愿望落空,但这种理念却被作为竞争对手的苹果完美实现了。
如今,苹果全家桶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。通过Apple ID和iCloud,iPhone、iPad、Mac、Apple TV、Apple Watch等多款苹果设备都能相互贯通,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同步,用户由此获得更好的体验。
日前,苹果向开发者发布消息称,3月份起,开发者就能用通用购买的方式分发iOS、iPadOS、macOS、tvOS版的应用。简单来说,用户只需要在任意一台苹果设备上的App Store中购买应用,其他不同类别的设备也能下载使用,不需要再额外付费。
我们都知道,iOS上App Store是唯一正规的应用商店,用户获取应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通过它。根据苹果设计的机制,用户在App Store中购买的应用都会被记录,并且和Apple ID绑定,这样即使是更换设备也能无缝转移原有的应用、数据,不需要额外付费,这和PC互联网时代的序列号激活或锁定主板的方式截然不同。
不过,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苹果不同系统之间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。例如,
iOS App Store和Mac App Store并不互通,如果有一款应用同时在两个平台商店,用户购买的话需要分别付费。
当然,这并不难理解。macOS和iOS是不同的两款系统,应用开发机制、系统代码都不尽相同。尽管它们同属一家公司,但依然是两个不同的平台。
但是,最近几年,苹果在大力推动不同系统和设备之间的互通融合。以苹果自家的应用为例,Siri、备忘录、Safari、iMessage、相册等,都同时预装在iPhone、iPad、Mac等不同设备上,如果都登录同一个账号的话,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也会实时同步。
例如,iPhone上收到的信息,可以在Mac中回复;Mac备忘录里记录下来的文字,马上就会同步到iPad上。
如果通用购买政策在不同系统平台上落实,则意味着第三方应用以及开发者也能为苹果搭建的生态圈添砖加瓦。
对用户而言,一次付费,就能在多台设备、多个系统上使用同一个应用,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省下一笔钱,获得更好的体验。
多系统多平台实行通用购买机制,对用户和苹果都有利,但目前而言,开发者未必会欣然接受。
以macOS平台为例,苹果Mac产品和用户数量相比iPhone、iPad不是一个数量级的。而且,由于系统的差异性,同一款应用在多个平台上需要分别开发。
我们可以发现,Mac App Store中的应用通常要比iOS App Store上贵不少。比如说,视频播放器nPlayer iPhone上的价格为30元,而在Mac上则要68元。
Mac应用普遍比iOS端贵,总结一下,原因可能有这些:
1、Mac开发者和应用数量都相对更少,同类应用竞争少导致价格“虚高”。
2、Mac设备和用户数量不多,目标付费群体更少,应用定价要更高才能让开发者盈利。软件产品的边际成本很低,当销量足够大时,单价就能被摊低。所以,iOS上能看到很多定价1元、6元的低价应用。
3、Mac应用开发成本更高。不可否认的是,通常来说,桌面端应用在功能上会比移动端丰富强大一些,同时开发的难度也更大。
需要注意的是,按照苹果官方的说法,开发者将能以通用购买的方式来分发应用。也就是,通用购买机制是苹果给开发者提供的一个选择,而非强制性的要求。
对很多多平台开发的开发者而言,如果直接执行通用购买机制,则可能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。即使是在iOS系统上,很多应用都是通用版,同时兼容iPhone和iPad,但也有开发者选择开发不同的版本,并且单独收费。
直接让开发者放弃到手的利益、遭受损失,显然是不太现实的。实际上,苹果已经在尝试做另一件事——降低iOS应用在Mac上移植的难度。
2019年的WWDC大会上,苹果宣布推出了Project Catalyst项目。通过它,开发者可以更方便地把iPad应用移植到Mac上。iOS和macOS的编写底层有很多不同之处,但这个项目可以将相同的部分整合到一起,降低移植开发的难度。
就应用数量来说,Mac要远远少于iOS平台,苹果推出这项计划的目的,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利用iOS丰富的应用来完善Mac平台的软件生态。
现在,已经有不少开发者尝试通过Project Catalyst在Mac上移植iPad应用,例如大名鼎鼎的笔记应用GoodNotes 5、推特客户端等。
当然,尽管iPad应用已经为大屏优化过,移植到Mac上的适配难度相比iPhone应用会小很多,不过这项工作也不是点个按钮这么简单。毕竟iPad应用交互方式是触控,而Mac应用则是触控板键盘。
但不管怎么说,相比从零开始开发一款应用,Project Catalyst对开发者来说依然省时省力不少。Gameloft团队甚至表示,把狂野飙车9移植从iOS移植到Mac上,只花了一天时间。
通用购买机制对用户和苹果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,但要让它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,依然是让开发者们有利可图。不管是降低开发成本还是提供新的盈利点,苹果都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。
过去十几年里,智能化的浪潮席卷而来,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获得了爆发式增长。不过,尽管手机平板对PC形成了冲击,但始终无法取代其生产力工具的地位。可以想象到的是,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手机、平板、PC、可穿戴设备、智能家居等各类硬件产品都将继续共存。
苹果是为数不多的以电脑业务起家,通过智能触屏手机实现爆发的科技巨头。苹果也是目前唯一能同时在手机、电脑、智能穿戴、电视等设备上同时运行封闭系统的品牌。
移动端打败的微软,系统优势依然局限于PC;通过安卓和iPhone抗衡的谷歌,并未在PC上打开局面,可穿戴系统也处于弱势地位。
苹果全家桶的封闭生态优势近年在一点点地凸显,除了软件应用外,硬件上苹果也取得了突破。Strategy Analytics表示,2019年Apple Watch的销量大概有3070万块,同比增长36%,超过了瑞士钟表行业的整体出货量。AirPods 2019的销量更是达到了近6000万款,在TWS耳机中的占比超过了50%。
这些硬件产品能够大卖,一方面是强劲的产品力和品牌号召力,另一方面也是苹果生态优势在助力。不管是智能手表还是蓝牙耳机,它们都可以和苹果旗下的其他硬件产品完美联动和互通,在使用体验上碾压对手。
苹果现在推出通用购买机制,有望进一步巩固自家的封闭生态优势。在构建能够对抗苹果的生态圈上,竞争对手们的机会越来越小了。